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企业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机构,是三种职能同时集于一体的整体。企业的目的和宗旨存在于社会之中,是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器官”,利润只是企业活动的限制因素——我们不能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或解释企业。
利润可以催生出规模上的“巨人”,但正如德鲁克所说,“我们不能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或解释企业”,因为“企业的目的和宗旨存在于社会之中”。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社会责任与担当正是大企业与伟大的企业之间的分别。
“一个珍视良知、勇于担当的企业,才有可能走向伟大的行列。”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说。
平凡中的不凡
廖小丽是茅台酒厂制曲一车间三班班长。2004年,当她得知仁怀网络志愿者这个组织后,便与该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仁怀市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周山荣取得了联系,从此便成为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的骨干力量。
“赤子行动·一本书的梦想”是廖小丽参加的第一个公益活动,主要是给农村边远学校的孩子捐赠一本字典。“捐助一本字典,成就一个梦想”,正是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廖小丽,使她投入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来。
“在活动中,山荣负责筹划活动方案沟通,协调政府与媒体工作。我负责联系志愿者,组织捐款,有时候也联系一下活动车辆,贵开负责网站的维护和购买活动物品……”廖小丽提到的“贵开”,是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的另一位发起人胡贵开,他还有一个身份——茅台酒厂制酒二车间运输班的酒工。
在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很多志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茅台酒厂的员工。除了胡贵开、廖小丽之外,制曲一车间员工陈英、生产管理部员工陈慧、生产管理部员工李飞……他们都是茅台酒厂12558名职工(2011年末统计数据)中普通的一员,却在志愿者这个岗位上,做着默默的奉献。
“我们不是强者,但我们愿意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和做得好的事情。”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的发起人之一、仁怀市酒类行业协会秘书长周山荣对采访团记者说。
自2003年8月发起、2004年7月正式备案成立以来,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捐助贫困儿童,走访孤寡老人,保卫赤水河……在公益的道路上奔走了将近10年时间,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
尽管志愿者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与社会上很多公益组织相比,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仍然很“小”。倘若是与茅台集团在公益事业上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大手笔相较,仁怀市网络志愿者服务站的“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茅台酒厂并没有忽略这个由公司基层员工创建及参与的志愿者组织,甚至将其纳入到茅台集团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在茅台集团“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企业文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茅台员工参与到爱心事业中来。
“作为一个社会青年,能够出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也是一个社会青年必须具备的品德。”茅台酒厂制酒二车间员工赵雄的这番话颇有些进步青年的味道,也说出了茅台集团很多年青人的心声。在这些“进步青年”的带动下,做公益、献爱心正汇聚成一股暖流,将茅台集团的爱心撒播得更广远。
“国酒人”精神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茅台集团的员工能够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精神面貌?随着对茅台集团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在茅台集团厂区内,“国酒”两个字随处可见,花坛、路牌、班车、博物馆……可以说,这两个字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茅台人的精神世界,而“国酒人”这个身份也赋予了茅台人不同寻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位与茅台集团有着合作关系的经销商对采访团记者表示,只要走进茅台,就无时无刻不被茅台的国酒精神所感染,这种企业文化在每个员工身上都能感受得到。
“国酒人就应该有不同于一般企业员工的理想和追求,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杨国兰是茅台酒厂的一名普通制曲女工,她的这番话并不特殊,甚至每一个茅台人都会自然地说出这番话。
当记者来到茅台酒厂包装二车间时,女工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与她们交流时,一名女工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她说,“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但我的工作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声誉。”
由此可见,“爱我茅台,为国争光。”这句话在茅台集团并非虚言。
“今天,再创全国质量管理奖的热潮席卷茅台集团公司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名国酒员工,在这重要的时刻,总该做点什么吧。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包装员工,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充足睡眠后的早晨,以饱满的热情踏进生产房,伸手摸摸头上的头花和帽子是否佩戴整齐,低头看看衣服是否整洁;认真核对包装材料;细致查看每瓶酒是否有缺陷;时刻保持自己工作区域的环境卫生……”这是包装车间女工袁敏再度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后的一段内心独白。
“在茅台集团,企业文化与品牌、品质一样,被提到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在党建工作的统领下,企业文化通过常年不断的各种活动载体已‘落地生根’,渗透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并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茅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叶远鸣说。他很赞同美国学者基恩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为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因此便可理解,为什么胡贵开、廖小丽、陈英、陈慧、李飞、赵雄,还有更多的茅台人会有如此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因为他们是“国酒人”。
大家·大爱·大担当
“2011年6月6日,望谟县遭受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水肆虐,冲毁了房屋和美丽的校园,冲走了学生的学习用品,让我们失去了心爱的校园和书物……在灾后重建的第一年春天里,在新学期开学之际,我们收到了你们的爱心礼物——5487本字典,一本本崭新的字典,犹如春天里一缕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们每个师生的心怀。”茅台集团办公楼大厅里的这封感谢信犹如一股暖风让采访团记者感受到了一些温暖。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才是一个有爱、有情、有温暖的企业,茅台就是这样的典范。”这是采访团记者在茅台集团博物馆内看到的一段话。
2009年5月15日,茅台集团发布了她历史上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披露了茅台自建厂以来,特别是从1998年至2008年间,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向社会传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此后,茅台酒厂每年上半年都会发布上一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2009年至今已经连续4年向社会公开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这在中国酒类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
“企业的品牌形象不仅包括漂亮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份额,更包括它的公益形象、环保形象、员工归属感、社会公众的评价等等。大品牌更是要有大担当。”袁仁国认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茅台集团在第一时间向四川省民政厅捐出500万元后,迅速组织为灾后重建捐款3171万元。
2009年7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敬贺新中国六十华诞“心基金”启动仪式下,茅台集团向“心基金”捐款2191.6万元。
2010年4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抗震救灾大型赈灾义演募捐特别节目中,茅台集团向玉树灾区捐赠了500万元。
2011年12月5日,茅台集团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576万元,专项用于西部贫困小学配备《新华字典》。
2012年3月2日,茅台集团捐赠1900万元在贵州省部分农村小学建设100所“国酒茅台希望食堂”,用于解决贵州省山区部分中小学生午餐难、住宿难的问题。
2012年7月12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青团贵州省委、全国32家省级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 “国酒茅台·国之栋梁——2012·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捐赠、启动仪式上,茅台集团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1亿元人民币,面向全国 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毎人5000元的标准,资助全国2万名考入二类本科以上院校、品学兼优、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生。茅台集团的此次捐赠,是希望工程实施22年来一次性捐款数额最高、资助学生最多的一笔捐款。
“十一五”期间,茅台集团各基层组织自发开展的捐资助学、党建扶贫、修水池建饮水工程、“城乡支部手挽手”帮扶活动有500多次、捐款捐物达2300多万元……
“回望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厂在工业化道路上走过的60年,以及在1998年真正面向市场后走过的13年,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责任的传承,对核心价值观的不懈追求,一直陪伴茅台从小作坊一步步走向大工厂,走向现代化企业。”袁仁国表示,“这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责任感,正是大品牌保持生命力的前提,也是新时代赋予包括茅台在内的中国企业的新使命。”
来源:华夏酒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