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正酣的伦敦奥运会的赛场上,人们依旧可以看到包括李宁、安踏、361°等中国运动品牌亮相。但事实上,参与这届奥运会赞助的中国运动品牌并不多。 2012年被称为中国体育品牌“最寒冷的冬天”,不少中国运动品牌都被高库存等问题困扰。这一次,它们选择了用保守的方式突围困境。
陷困
2004年起,李宁、安踏、特步、361°、匹克等本土运动品牌先后于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经过一系列的资本扩张,各大品牌在上市后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2008北京奥运年中,中国各大运动品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其年销售额普遍大幅度提高。以李宁为例,2008年收入增长率高达54%,成为上市后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
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开始,本土运动品牌的收入增长率开始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李宁。今年7月5日,李宁公司CEO张志勇卸任,多年来一直淡出公司具体业务的“体操王子”李宁,回归“挽救”公司。
2010年之前,受益于经济发展,诞生且成长于本土的李宁公司保持高速增长。 2008年成功的奥运营销,将公司推向巅峰,努力成为世界级品牌。
2010年7月,李宁宣布进行品牌重塑,但以“90后李宁”的主题被认为是最大败笔——伤了老客户,未吸引到年轻人。此后,公司陆续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多位高管离职、裁员、库存过剩、股价跌至6年来最低点,从最高的32港元跌至5港元以下。这一系列危机也引发市场对李宁发展策略的质疑。
据各公司提供的财报数据显示,李宁和中国动向两大品牌在2011年的下滑幅度最为突出,分别出现了5.8%及35.66%的收入负增长。同时,361°和匹克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每年的下降幅度超过了10%。相对来说,安踏保持了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长率仅下跌3.4%。
2012年上半年,中国运动服装行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同样面临着销售量下降、利润下滑、库存过高、销售渠道混乱等严峻问题。从李宁6月公布的业务运营及财务状况汇报中发现,2012年全年新产品订单金额较去年为高单位数百分比的跌幅,根据订货会的结果,公司预计2012年的销售收入较2011年将可能出现负增长,税前利润大幅度下降。不仅如此,在安踏最新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财报中显示,其营业额较2011年下降了11.6%至39.3亿元,股东应占利益下跌17%,订单金额亦高单位数百分比跌幅。同样是港股上市的运动品牌匹克,今年全年订单金额也不乐观,较去年同比下降20%-30%。
突围
中国运动品牌已经深陷困境。但是,面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品牌仍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让中国企业的参与热情爆发,并且当时我国经济还处于上行通道。而现在这些客观条件都已不再,中国企业奥运热情下降也在情理之中。移师伦敦后,面对高昂费用、巨大风险和削弱的营销效果,中国运动品牌变得更为保守,它们更关心能否找到产品与伦敦奥运的结合点。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安踏斥资6亿元再一次在伦敦奥运会中取得了领奖服的赞助权。虽然被库存压力等各方负面问题所困扰,但李宁方面对这次伦敦奥运之行显得信心满满,除了为中国乒乓球队、体操队、羽毛球队、跳水队和射击队在内的五支“金牌队”提供奥运装备赞助外,李宁公司也选择了签约一些知名的世界运动员,其中包括牙买加飞人阿萨法·鲍威尔、撑杆跳女皇伊莲娜·伊辛巴耶娃以及一些世界顶尖的运动队。
据悉,奥运赛场上一共有600多名世界各国运动员组成“李宁奥运军团”,他们身着李宁服装参加比赛或者走向领奖台。李宁方面表示,这将对增强李宁的品牌美誉度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同样,鸿星尔克、匹克、361°等品牌也分别赞助了国外代表团。相比之下,361°的规模则显得稍小,选择与朝鲜、白俄罗斯、克罗地亚、拉脱维亚、马尔代夫等国家奥委会合作,为他们的运动员提供服装,此外,也签约了包括孙杨、美国篮球运动员凯文等国内外的体育明星。
按照以往的赞助经验,“奥运营销”对提高销量、减少库存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奥运赞助也存在营销效果难以衡量、巨额费用风险偏高、奥运场馆或存禁令等诸多风险因素。”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樊捷对记者表示。
博弈
面对这种“内忧”加“外争”的局面,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王艺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运动品牌需要理清头脑,从优劣参半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优势方面来讲,获得奥运会服装赞助权有利于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拉动销售量攀升。在奥运会这种全世界关注的赛事中,领奖服装和参赛服装的商标在镜头面前频繁曝光,品牌传播远比其他方式直接。同时,伦敦奥运会更有利于中国运动品牌在欧洲等海外市场的开拓,促使中国摆脱制造大国,走向品牌大国。
其次,从劣势方面来讲,各大品牌不惜投入重金来争取奥运服装赞助权,如此高投入是否能够换来销售量的高回报?中国运动品牌每年的市场推广费用与研发费用形成鲜明对比,以李宁、安踏两大运动品牌为例,2011年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均占销售收入的13%以上,而研发成本仅占3%左右。另外,从中国服装市场的大环境来看,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加之中国运动品牌身陷困境而引发的“内忧”局面,如何让短期的奥运赞助带来长期的销售增长,成为中国运动品牌首要思考的问题。
王艺璇认为,中国运动品牌需要理性地面对奥运赞助投资,对于它们来说,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是必然的,但是摆脱目前困扰、明确市场定位、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内在”与“外表”并肩进步,才能够赢取真正的强大。
本文章来源于:《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