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版一般性图书
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第二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新闻出版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生力军、国民经济的新亮点。
产业体系更加完整
“十一五”期间,吉林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动漫、互联网、网络游戏、手机期刊、手机文学等多种出版形式共存,纸、声、光、电、磁等多种媒体方式共有,高、精、尖技术设备齐全,大、中、小型出版物贸易市场完备的产业格局。
截至2009年底,全省有出版集团2家、报业集团2家、发行集团1家,有出版社24家,报纸80种,期刊238种,印刷企业1435家(不含打字、复印)、发行企业2443家,从业人员近6万人。
产业实力更加雄厚
2009年,全省出版图书10354种(套),发货码洋32亿元,实现利润3.1亿元。报纸年总印发量近6.5亿份,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期刊年总印发量8500万册,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润1.8亿元。年出版音像出版物130多种,收入9000万元,实现利润2600万元。年出版电子出版物90种,收入900万元,实现利润200多万元。
我省拥有31条光盘生产线,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光盘生产基地,年生产只读类光盘4000万片、可录类光盘2.6亿片,实现产值5亿元,利润近6000万元。印刷业年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年销售各类出版物6.5亿册(张、份、盘、盒),销售收入近20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被商务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经济规模为150亿元,约占全省GDP总值的2%左右。
精优品牌更加突出
吉版“双效”图书影响广泛,2009年全省累计发行码洋超过亿元的图书达到8种(套),超过1000万元的达到25种(套),吉版一般性图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二位。拥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等3家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报纸平均期发行数在10万份以上的达到6种,《英语辅导报》期发行达到1400余万份,稳居全国教辅类报纸发行前茅。
吉林期刊形成品牌,“吉刊现象”享誉全国。市场类期刊,期发行10万册以上的期刊有20余种,期发行超过50万册的有5种,其中,《意林》期发行200万册,被称为“中国励志第一刊”。《作文与考试》,连续三届获得“中国优秀少儿期刊奖”,成为国内最具权威的语文素质教育类期刊之一。《演讲与口才》,被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十佳杂志”。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覆盖全省城乡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建设“农家书屋”7500个,基本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一个面向农民的标准阅读、借阅场所。社区书屋、校园书屋、军营书屋初具规模。中国朝鲜文出版基地建设顺利启动。重大公益性出版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服务“三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出版的各项扶持政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
版权保护教育基地、版权产业发展工作站和法律咨询及纠纷调解中心形成网络,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县以上新闻出版行政机关的政务服务窗口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行政审批、行业资讯、法律咨询服务。(记者 单立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