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讯 中秋将至,9月16日,记者前往仙游县赖店镇“香芋村”潘硎村,探访闻名省内外的槟榔芋生产情况。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中国传统习俗。在莆田民间,香芋的“芋”字,因方言发音与“熬”字谐音,有了“熬一熬,一年就过了”的俗语,寓意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人们过中秋,煨芋头同炒米粉、板栗拌猪瘦腿肉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3道菜,俗称“芋群米粉炒”。
当天,沿着蜿蜒山路,经过1个多小时左右的行驶,记者一行终于到达这个地处赖店镇东北部的小山村。车子一进入村内,远远望去,成片的槟榔芋长势良好,一米多高的枝叶迎着清风,上下浮动,带起一波波绿浪。
香芋,当地人称之为槟榔芋。潘硎村因其独特的气温、土壤条件,南宋时从马来西亚引种至仙游县东山、玉墩等村的槟榔芋,更适宜在当地栽培。同其他香芋相比,这种呈菠萝型的黄色香芋单个最重可达1.5公斤,煮熟后香气诱人,口感松软香滑,深受市民喜爱。
“现在香芋的个头够了,可以吃了。”在村头一片芋田里,正在拔香芋的56岁村民陈文路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香芋,从农历二月开始种植,到了农历八月份,就可以陆续收成,农历十月份就可大量上市。近段时间,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有不少市民特地从莆田开车到他们村里购买香芋。他说,现在香芋虽然已经熟了,煮起来也很香,但如果再等1个多月,香芋收完水,煮起来更香、更酥软。
“我们村的槟榔芋那可是非常好吃的,除了我们本地的顾客外,还有很多北京、上海的人也会打电话跟我们订购呢。”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炳说,因为香芋种植除了前期种植、后期收成需要人力看顾外,其他时间基本不需要管理,因此村里很多留守老人会种些香芋,增加收入。
陈炳告诉记者,以前一到香芋收成季,外面的收购商就会到村里进行集中收购,但因价格低廉,村民没有多少收益。为了提高村民收益,打出当地香芋品牌,2009年,村里注册了“潘硎”香芋商标,并成功将香芋市场扩展到厦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既解了香芋销路后顾之忧,也提高了香芋的价格,让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近年来,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家乡香芋品牌带来的效益,纷纷回乡种起香芋。目前全村400亩的田地,差不多有一半用来种植香芋。(湄洲日报记者 戴立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