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建设网3月8日网讯】有没有那么一本书或者几本书、有没有那么一段话或者一个情节,读完之后,你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被刷了?!
去年曾有一小书出版,名为《读书毁了我》,当时看到这书名便会心一笑。心想这暗藏欲罢不能、充满傲娇感的吐槽,作者必然是书迷无疑。
有时我会想,如果少读几本书,是不是可以更单纯,也更幸福一点。因为在老家那偏僻的县城,如果一个年轻人一把年纪还没结婚,或者为人孤僻,不喜欢谈论房车这些大众话题,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又碰巧爱读书的话,通常会被背地里评价“就是读太多书害的”。
如果没读过《一九八四》、《沉默的大多数》、《野火集》,每天看看新闻联播,我所处的现实是不是会显得更积极向上一点?
如果高中没有沉迷于科幻与推理,我的成绩会不会提高几分?
如果没读过弗洛伊德,我是不是就不会从革命小说《牛虻》里看出列瓦雷士的恋父情结来?
如果没有了思考深入而带来的痛苦;舍弃了因读书而养成的“不可轻易对不了解的事物做简单价值判断”,而不得不经常自我质疑的习惯;不再有因为书中的美好世界和现实对比下的偶尔悲观,我是不是会更容易满足,更加幸福一点?
更要命的是,读书还改变择偶观。二十年前我对理想男性的评价就是叛逆文艺青年+脸脸脸,现如今我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是吉米·哈利,这个一辈子生活在英国乡下,经常不得不翻山越岭半夜出诊的普通兽医,却写出“万物”系列这样胸襟博大充满对生命之敬畏的治愈系枕边书,拥有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转化为幽默词句的超能力。这款理想男性似乎世间更难求。
但这过程是不可逆的,也无从对比,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奥从培养皿中醒来之后,他就无法选择再装睡下去。
只是这种因智识的增长,逐渐拨开从前没有察觉到的思维的迷雾,那种在起初的混沌和不知何去何从的焦躁感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自我”,好似一次中世纪探险家们的“发现之旅”,令人微微恐惧却也充满莫名的兴奋感。
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替我把这飘忽不定,尚不确切的心声表达出来:“一个人一旦认识了自己,便能独立自主;他再不会沉闷无聊,只觉得人生短促,而他一生都沉浸在一种意味深长而又温和适度的幸福之中。”
我仍清楚记得大一上课时间在教室后排读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因为世界观被震撼而天灵盖发凉,浑然忘我,万籁俱寂的感觉。我同样记得初读毛姆的《面纱》,从晚上十一点多到次日凌晨天亮鸟鸣,不知今夕是何年。如今回忆起这些瞬间,我想我会将其称之为幸福。
回到开头,后来偶然看到《读书毁了我》的作者王强介绍,果然是一位骨灰级书虫,三联沈昌文先生最早引进一批经典西语文学,都是源于这位先生的推荐其中便有后来名声赫赫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及房龙作品系列。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