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日报和中国文明网、贵州省文明委共同举办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理论研讨会近日在贵州省安顺市召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是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品牌。14年来,贵州各地围绕“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四个方面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初步实现了农民生活更好、农村环境更美、乡村文化更盛、群众幸福感更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9月24日《光明日报》)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版图上,一方面,我们需要沿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向前推进,遵守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宏观指标体系进行;另外一方面,每个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又必须能够提出特色,不能够走“千村一面”的怪圈。而贵州省提供的例子,就说明了“四在农家”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而这个品牌对于贵州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就是一面旗帜。每当谈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都会将这样的旗帜亮出来,不仅是贵州省的一个特色,更是对于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积极经验。那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品牌庇佑。
那么,以“品牌”为龙头的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怎么做呢?笔者以为,美丽乡村要奏响“品牌”的旋律,不仅需要的是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更需要从每个地域的文化出发。按照哲学的观点,凡事都需要实事求是,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纵观各地,美丽乡村的美丽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美丽,因为那样的美丽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而只有千差万别的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美丽所在。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从“四在农家”这样的例子中读出其中的经验,总结到其中的可以值得推广的内容,努力将自身的“品牌”塑造起来,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百花争艳。
“品牌”需要契合地方的特色,做足“特”字文章。对美丽乡村来说,最难的无疑就是一个“特”字了,很多人似乎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既然美丽乡村建设中有着指标体系,是否完成这样的指标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如果只是按照指标体系去完善,后果注定是千篇一律的样子。而“特”字文章,需要在指标体系完善之后进行,从本地的特殊情况出发,比如江南水乡,需要做足水文章,而塞北高原需要做足草文章。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地方,只需要契合本地实际,从实际出发,就能够完善“特”字内涵,从而引导出“品牌”的价值。
另外,“品牌”塑造又必须充满文化内涵。美丽乡村,什么才是最美?除了生态,就是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只有将这样的不同形式都能够呈现出来,才真正能够迎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姹紫嫣红。而文化内涵的塑造,不仅需要挖掘工作的进行,更需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文化的传承,让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熠熠生辉。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说,美丽乡村建设中,“品牌”的庇佑才能够成为现实一种,让美丽乡村色彩斑斓。(淮左) |